科三考官殴打学员怎么处理

频道:热门新闻 日期: 浏览:17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三考官殴打学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科三考官殴打学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升笔记的作者是哪一位?

作者魏泰

魏泰,北宋士人。字道辅,襄阳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善辫,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

徽宗崇观年间,(1102-1110年),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又爱讹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武人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以真名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古代科举被查出顶替会有什么后果?

近日,陈春秀、苟晶等寒门子弟纷纷爆料自己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顶替了。

古代的科举就像现在的高考,都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因为高考与科举一样,虽然无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但是总有幸运儿脱颖而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荣耀,也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科举作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我们所熟悉的唐伯虎就疑似“约定门生”,被永远的排挤在了科举考试的门外。

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就是寒门子弟“逆袭”之路

隋唐之时,科举考试打破“门阀制度”,使得寒门子弟也有登堂入室的机会。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一个标准的流程:锁院以防漏题,搜身以防夹带,监考以防偷看,糊名誊录以防关节,内外帘隔以防串通,场后复试以防冒名,考官回避防徇私。

古代秀才的录取名额,也和现代高考差不多,也分经济文化发达与否,对于边区地方也实行照顾。

在当时也有“替考”现象,但是成功率并不大,因为在考试之前,各位考生的考籍,以及相貌信息已经公布出来了。

唯一可行的就是改户籍,相当于现在的“高考移民”,抢占当地资源。

对于科场舞弊之人,惩罚是不留情面的

考生如果有舞弊行为,取消考试资格,已经考中的,取消名额。

考官没有尽职尽责的,也要负责,不是问斩,也是流放革职。

所以在古代对于科举考试还是很严格的,虽然在利益面前依然有人铤而走险,但是一旦查出,将终身不得取士,唐伯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古代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权力中枢,开了一扇窗。

在隋朝以前,知识分子如果想进入国家权力中枢,基本上没有门路。举孝廉就是一个门路,但知识分子是有尊严的。很多人宁愿不做官,也不愿意作秀。因此埋没了很多人才。他们的理念是:富贵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而科举制度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统治阶级给全天下读书人所发出的邀约:来吧!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治理国家。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统治阶级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关系着帝国的兴衰,被历代统治者所看重。

古代考试作弊,形式五花八门

贿赂主考:有不少应试者如果不走其后门,则很难指望在科场上成功。

设法获得考题:明代弘治年间就发生过一件事,还牵扯到江南才子唐伯虎。

小抄夹带:夹带是任何时期考试作弊中最普遍的内容之一,夹带在唐代科场中有专门的称呼“书策”。

找人替考:最牛的枪手是温庭筠!在考官的眼皮底下,温庭筠给八个人答卷个人考试,考官事后才知道!你说温庭蕴胆子有多大,学问有多高?

历代统治者对科举舞弊的处罚非常严厉。

咸丰帝年间:舞弊的考生被问斩之外,主考官也被枭首示众,甚至他的家人怕被连累,全都畏罪自杀,参与作弊官员,全都被问刑。

顺治十四年,发生“五闱弊案”,16名主考全部被斩决,数十人被判流放。

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

乾隆五十七年,对3名雇请枪手的童生、枪手,枷号3个月,然后充军。

宋朝对考试作弊的情况实行连坐制。

在明朝,作弊考生将被发配边疆。

古代科举考试皇帝非常重视,毕竟是为朝廷选拔人才,考上了可是要直接做官的,比现在的高考更加重要。如果发现有人考试作弊或者耍阴险手段,轻则笞刑,重则施徒刑,流刑,绞刑,腰斩,充军,斩首,处罚相当严厉,所以一般考生不敢轻易作弊。

为了防止舞弊的现象发生,所有考生实行实名担保制度。保人一般由已经考中的人作保,通常是生员及以上这些人通常得花钱去雇,有的地方还要层层作保,甚至每层都要多人担保。考生如有“冒籍”、“冒名”,保人是要革除功名并下大狱的,所以想要作弊保人第一个不干。

如果考生被发现在科场上作弊,统统取消资格,终身不能再考;如果是考完发现作弊,考中的将被取消名额,并且面临处罚,送刑部问罪。当时考试的考官没有尽责审核,导致考生“冒籍”、“冒名”的,轻者降级,重者革职,直至流放、问斩。

被流放的犯人,多是充军和苦役,没有朝廷特许, 不准回来,往往意味着就此终老。清代东北的流放地很多,最有名的是位于黑龙江省海林与宁安的宁古塔。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文人张缙彦等等。据《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那时,宁古塔尚未开化,气候严寒,人烟稀少。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但在历史上也发现一起重大科举舞弊行为。雍正年间,俞鸿图本是一位好官,担任乡试主考官,后因自己的妾和仆人串通把考试题目泄露卖给别人,最后被弹劾治罪腰斩,据说俞鸿图在刑场上被斩为两截后,上半身还在地上爬动,他用手指蘸着血液,连写下七个“惨”字才咽气,当监斩官邹士恒将这一惨状上奏雍正帝后,雍正帝深感不安,废除腰斩,俞鸿图也成为最后一位被执行腰斩的人。

在明清时期,还发生过群体舞弊事件――丁酉科考案。放榜之后,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全部中榜,士子大哗,集体到文庙去哭庙,后来发展到殴打帘官,正副主考官撤帘之后坐船逃走。结果审出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受贿属实。于是,顺治帝下旨将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陆贻吉、项绍芳、田耜、邬作霖等七人立斩,抄没家产,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尚阳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三考官殴打学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三考官殴打学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