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迪士尼大跌超9%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迪士尼大跌超9%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在国内崩盘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种烂片原来在国内流行是因为国人盲目对好莱坞大片的崇拜导致的,这种剧情简单的伪科幻片也只能小孩子看一看,原来能流行就已经是奇迹了,现在国人眼界开阔了对电影的内涵也要求更高了,加上中国电影也质量越来越好了,自然对这种外国人来骗钱的烂片不感冒了[呲牙]
我看海报,还是两个人拿着激光剑在那里劈来劈去,突然为片方的想象力感到悲哀!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做与时俱进,想象力还停留在70年代没有丝毫进步!
如果这样劈来劈去,我建议片方还是先来中国学一下玄幻肥皂剧的拍法。比如对方一个霹雳光剑发过来,这边立即祭起金钟罩之类的光圈护体。这样的拍法至少还符合一点点物理常识么!毕竟,这光剑是可长可短的呀,花时间去砍劈是不合理的,不如对准了对方发出光来得高效率,有命中率。然后对方当然不能也用一把光剑来挡,长短大小不可测的光射过来用一个横截面很小的剑身是没法抵挡的哦,所以要用光墙来抵挡才符合常识。
我上面的道理也适用于星战里的激光剑,一方面整个银河系都来去自如了;另一方面,却要用这么原始的激光剑劈来劈去来一个巅峰对决,这激光剑还居然被定义为只有天行者才有资格那的武器,想到这里就替片方的智商着急!按我的看法,还不如直接塞一把手枪给其中某一位,让他对着对方开一枪么好了。你说,片方这样的智商,让人怎么能平静下心来跑到影院去交智商税?所以有现在这么多票房我都已经很替片方庆幸了!
说到科幻的想象力,我现在最服气的还是我们中国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虽然在这部作品中大刘的世界观悲观了点,整个故事的后两部看着太压抑,但是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确实让人心悦诚服!什么星战,那整个构思和格局和三体比起来连提鞋都不配!
期待看到三体的电影版,当然,不是被没有想象力的编剧和导演糟蹋的那种!
从大片到“粉丝片”再到“进口片腰部”
文/张一瓜
注定的崩盘。
尽管在《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以下简称《星战9》)正式上映之前开放了3.2万场点映,揽获1263万元票房成绩。然而,点映评分仅为7.8分,成为历届《星战》系列中点映评分最低的影片,加之自《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以下简称(星战7》)之后该系列影片票房的逐年下跌趋势,从而基本上提前预告了《星战9》的败局。 口碑不达预期,致使影院对其信心不足,直接体现便是在该片上映首日降低其市场排片。即使《星战9》在国内被安排与美国同一天上映,但它在国内的首日排片占比也仅为13.2%,甚至要比已经上映了一周的《误杀》(13.6%)还要靠后。
1
从大片到粉丝电影再到“进口片腰部”
观众的眼光变了。 从“不敢相信是1977年作品!”的盛赞,到“强行卖回忆系列”的吐槽,《星球大战:新希望》(以下简称《星战1》)与《星战9》相隔了42年。漫长的时间跨度,市场上的主流观众早已换了一波又一波,对于《星战》系列,他们的态度自然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有关于国内观众对《星战》系列影片的认知和定位,其实也存在着时间上的偏差和喜好迁移。对于国内观众而言,真正同《星战》系列影片在大银幕上见面是在2005年,《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以下简称《星战3》)被引进至国内,最终撬动0.7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这样的成绩在当时总票房仅为48亿元的电影市场,已是相当出类拔萃。不过,那时相较于国外将其视为系列片来看待,国内观众当时将《星战3》更多是定位为好莱坞大片,评判视角是从单片出发的,还未形成强大的粉丝基础。直到10年之后,即2015年,国内引进了第二部《星战》系列影片《星战7》,市场才逐渐从好莱坞大片意识中衍生出对粉丝电影的认知,国内星战迷才开始集结。由此,当《星战7》进入中国市场后,片方不仅邀请了当时最大的流量明星鹿晗为影片代言,还大手笔进行国际路演宣传,甚至还在居庸关举行了“长城之巅,原力觉醒”大型庆典活动,搭建了500尊星战中突击兵的形象在居庸关长城之上。 最终,好莱坞大片+粉丝电影,助力《星战7》在国内取得了《星战》系列有史以来最好票房成绩8.1亿元,同时也是目前该系列在全球取得的最高票房,2068223624美元。但自此之后,《星战》便开始走起了下坡路,该系列影片在国内的票房表现一部不如一部。 直到今年上映的《星战9》,观众对它的认知已经从好莱坞大片、粉丝电影降级到和普通好莱坞视效影片无太大差别的地位,从影院对它的排片便可窥见大众对它的态度冷淡程度。而《星战9》之所以备受冷落,源于市场主流观众的审美调整。观众的口味变了,《星战》系列却仍停留在大打情怀牌阶段,看过太多好莱坞系列大片的观众愈加挑剔,尽管《星战》的制作成本逐年上升,但内容做不到升级甚至出现退步,自然会受到观众的抵制和热情退却。
2
为谁“服务”的迪士尼?
“精明”的中庸之道。《星战9》票房不达预期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作为出品方的迪士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2012年12月,卢卡斯电影公司正式被华特迪士尼收购后,迪士尼历时3年推出《星战7》,这也是《星战》系列在迪士尼手中表现最佳的一部,之后便开始出现市场萎缩。迪士尼接盘《星战》后,推出的内容对观众不再具有新意,是《星战》系列逐渐失去观众的首要原因。它具体包括影片在创作上的重复和表达上的简化。以“弑父”为创作母题的《星战》,剧情讲述愈加偏向伦理化,卢卡斯设置的情节是卢克与父亲阿纳金的对决,迪士尼设置的矛盾冲突则是蕾伊同外公帕尔帕庭的对峙,本质上来说两者的故事走向已经没有了创新。
3
好莱坞系列片的“危难时刻”
面临崩盘的系列片。走下坡路的系列片并非只有《星战》。随着好莱坞IP的“扩建”,系列片历史的不断垒叠,加之观众的迭代更新,系列片在触达新的观众层面以及市场和定位方面都面临着重新考量和选择。其中,摆在系列片面前的第一道大关便是如何解决观众观看门槛的问题。一般来说,很多好莱坞IP衍生出来的单片对普通观众都是比较友好的,像DC推出的《海王》《小丑》等,但一些系列片却难以在单片中实现内容的友好输出,导致非核心受众在观影时一头雾水,满脸问号。这是系列片很容易犯的毛病,即想当然,认为影片对普通观众来说也不具有难度。但是早已形成“意难忘”的数部系列片,拥有了历史负载,门槛不可避免。由华纳兄弟推出的《哈利波特》IP影片便极具代表性,特别是外传系列《神奇动物在哪里》,去年该系列第二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被引进国内,即使有约翰·尼德普的惊艳亮相,但国内票房仍止步于4亿元,不及第一部市场表现,究其原因便是内容对非书粉和非《哈利波特》影迷的不友好,使影片难以出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迪士尼大跌超9%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迪士尼大跌超9%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网友留言(0)